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

乐,是生命流畅自如

文章发布于:2022-01-06 17:15:56





孔子的人生态度



乐,是生命流畅自如


孔子的主张不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生活态度。


1944年,我的祖父参加抗战,当时在桂林。他在桂林的时候,又结了一次婚。当时我的亲祖母已经去世将近十多年了。婚礼的主持人是当时国民政府的李济深先生,是广西老乡,当时在桂林文化界的名流都参加了。


在这个婚礼上,大家让我祖父表演一段节目。这个事儿本身就很有喜感,很有围观的价值,梁漱溟先生在这个时候唱了一段京戏“黄天霸”。唱的有板有眼,很认真地唱完了之后,大家都鼓掌!这时候,他来了一句戏文道白“我去也!”一回头,拉着这个新娘子——就是我后来见到的这个奶奶,就走了。婚礼就这么结束了。


这不只是喜感,是没有那种拘谨客套的感觉,可见在他自己的生命当中,本身就把这种乐,通过他自己的言行,通过表现,呈现出来。那么严肃的一个人,他在这个时候居然也给大家“幽”了一默,然后给自己还找了个台阶,“我去也”念了一句白,直接拉着新娘子就撤了。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看到的就是:儒门孔学的乐,是无处不在的。特别是刘丰老师讲的,在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并不是老去咬文嚼字儿,或者是在一些概念上,哲学的理念上去捣浆糊。


我们看到的真正的儒者之乐,是一种最优体验。梁漱溟先生讲了一句很直接的话:有道之士,得乎生命自然流畅,生命是自然流畅的,这是乐。


一句话来说,乐是生命流畅自如,就是最优体验。你自己很憋屈的时候,看相声,看小品,都不行。它不仅仅是一个欲望满足不满足的问题,而是你的生命如果不够流畅,就会苦。在这一点上更容易去理解和体会到儒门孔学之乐。






乐的前提是内在的自由


刘丰老师:梁漱溟先生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个思想,而是生活态度,这个特别重要。


乐不是一个教条,是能够活在生命之中。梁漱溟先生在别人眼里好像是很积极、很刻板的一个角色,但是他在生活中呈现出了这种自在的状态。


这种状态跟他的内在是完全相应的,这里面有一个概念,就是乐的前提是什么?你怎么能够乐?其实乐的前提是内在的自由。


这个自由是以什么来体现?我们用科学的逻辑来表达,内在的自由度就是维度,你内在的自由度在三维里面,体现出来的是横向的频宽,它叫福德,也叫情商。当你内在的频宽足够宽的时候,就能适应一切存在的状态。能在任何一种能量的状态之中,产生和谐的状态。


另外一个是内在的纵向维度,纵向的维度提升以后,会不拘于任何一种现实存在的状态,在任何现实的场域里面,都能获得内在提升产生的那个乐。这才是更重要的东西,所以后面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叫有道之士生命自然流畅,这个生命的自然流畅里面代表了纵横的流畅。


在纵向,能够不断因为提升维度超越自己的认知障碍而获得法喜,而在横向,能够跟所有的能量和谐的共存。自由度高的人在现实中可以特别守规矩,特别遵守现实的游戏规则,因为他知道每一种现实游戏规则有它存在的意义,当你在这个规则之中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借用这种规则而达到自己内在的提升。


当你能够跟任何一个场域高度地融入,而这个场域的局限,又不是你的挂碍的时候,这就到了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所有的矩都是我们生命修炼的边界条件,它的目的是为纵向提升,不管你在任何状态中,已产生的一种和谐的能量状态,都是为纵向提升创造充分且必要条件。


所以生命的自然流畅是有纵横的。纵向就是在提升的当下,获得法喜。因高维能量产生同频共振,在横向你达到一种跟所有能量之间产生和谐状态的时候,这种乐无处不在。谢谢梁老师。



乐是回归自然


梁钦元老师:梁漱溟先生在解读《论语》中,对于孔子主张的这个乐,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这种乐是要回归于人类生命本身的自由与自然。


它不是别的东西,不是要摆出一个什么pose或者是装扮成一个样子。真正所谓的乐者就是生机的畅达。


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孔子在《论语》当中讲的非常清楚,先进篇,曾点说:“



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论 语》



孔子赞叹曾点,他跟曾点的想法一样,就是这样的日子就很好,他没有说要端一个架势,说我们要去学雷锋,他没有。它是一种人类生命的自由与自然。





乐是内外合一


刘丰老师:您说的这点特别重要,就是回归人类生命本身的自由,大家注意生命本身的自由是什么?我们的生命是从高维投影来的,那我们回归投影源就是不断提升维度。维度越高,越自由,这个维度就是德。所以德越高,就越自由,驾驭的空间场域就越大,这叫德高望重,厚德载物!


自然是自性的本然。什么是自性,是本自具足的本性,是N维(N趋于无穷大)。


回归全然的自由,全然的自在,这就是乐的本质。在这个层面上理解孔子的这种情怀,在现实呈现的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状态,它是内外合一的。



大乐的本质


梁钦元老师:非常感谢刘丰老师的点评,让我从一个新的维度,加深了自己对它的理解和认知。非常感谢。


梁漱溟先生跟我讲过,他一开始看佛经,苦看的很多,那么看到《论语》的时候通篇不见苦字。可见这个乐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高频词,那在《论语》里,据统计看到了24个乐,可见孔子对乐的重视。


在《论语》里有很多关于乐的句子,比如说:



知(zhì)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 语》



在孔子自己的言行之中,无不充盈着这个乐。


孔子的这种活泼欢乐,这种最优的体验,跃然纸上,是非常清晰的。看到《论语》之后,梁漱溟先生讲,这个乐的心态,要到春秋时期孔子那里去取经。


我现在也特别理解。因为在个案咨询当中,有很多90后甚至00后,处处都是灰心丧气的,处处觉得活着没劲,觉得生活没有乐趣。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乐趣一个是向外找,另外一个就是被规定了,你的生命不由你做主。在这个情况下,大家其实很容易理解,有一句话叫做“被喝酒、被出国、被旅游”对不对?不管是谁买单,这个时候你既不自由也不自然,这个乐就没了,人生的趣味就没有了。


刚才刘丰老师也讲了,我们看得过于单线程的,一条道儿走到黑,没法拐弯,那这个时候,人生的乐趣就没了。特别是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老想求安的,因为他们自己的安全感可能建立的不充分,所以他们自己就会把这些东西投资于孩子,要求孩子,而且用爱的名义去安排孩子,那这个时候会怎么样?孩子就无乐可言,没有生气。


这个让我感触非常多,所以我想通过课程也好,通过自己的个案咨询也好,让大家意识到梁漱溟先生解读的就是孔子的人生态度。这一点我希望能够由刘丰老师再跟大家开示一下,我先讲到这儿。



刘丰老师:有一句话特别重要:乐,要到先秦儒家去取经。很多人说我们是否去找一找记录下来的文字资料,这是一种方法,查那个时候的文献。它是带着那个时空能量场的内涵。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站在现实的知识层面,我们也很难理解那些文字背后的东西,同样的人看《论语》,你看到的层次,只取决于你的意识能量在哪个维度。而《论语》形而上的部分能够极致表达生命终极的思想,终级的自由和终级的自然状态。


如果你没有悟到这一层,可能读一百遍也读不懂。如果你自己达到一个境界的时候,你就会跟它在内在相应,所以这就是到先秦儒家的取经,其实先秦那个时候的儒家最接近的是周礼系统。


周礼系统实际才是儒学的最本质的部分。它是源于《周易》,而《周易》是把高维能量和三维能量整体一体化设计的时空能量结构。它把生命整体的意义——纵向的提升和横向的和谐表达的非常清晰,而且成为现实中各种人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准则,所以它是符合天道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智慧,实际儒学思想的根源在那个地方。保持了我们文化最深层底蕴的,就是道德文化体系,它是形而上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提升意识能量的维度,在于建构天地人的这个时空能量通道。


当我们真正理解每一个生命内在本自具足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付出才是生命的第一需要,因为本自具足的生命只有一个能量的方向是合理的,自然的,就是付出。这个是宇宙自然能量的一种状态,就是你跟你的内在一体的时候,你所有的行为,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而且是每个当下都能体验到这个乐。


为什么我们在现实之中人不太容易体验到乐,因为我们对于内在迷失了,失去了乐的缘分。当我们太功利的去想,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个付出都想马上得到结果,有的人虽然他的眼光可以放远一点,但也执着在那个结果是否会呈现?这个结果发生的时候就很快的乐了一下,然后马上又迷失了,没方向了,然后再去定下一个目标,所以这就是现实中人没有把目光放在整体生命和宇宙的这个格局上去设定自己的人生。


所有的乐,如果都是有条件的,你会在失落和纠结之中。现代人喜欢刷存在感,因为不知道生命到底是来干嘛的,所以他用表象的东西拼命在刷存在感。如果没有内在的目标,只有外在存在感的表达总是有限,而且它还有一个能量平衡,你跟那个你受的苦和你在三维空间获得那个呈现,它是一个对应关系,有时候达到你目标的时候,你就觉得不值,因为透支了太多的生命能量,为了去获得一些有限的存在感。


有些人连这些都没有,他只能靠刺激,靠感官的刺激来证明自己还活着,自己还存在,所以这是一种很可怜的生命状态。


当人们对生命意义有深刻的思考与领悟,了解真正的生命意义是在于不断提升灵魂的高度,提升意识能量自由度这件事儿上的时候,我们才能获得灵魂提升的每个当下的这种快乐和喜悦,和大乐才能关联。



生活时时有乐


梁钦元:刚才听了刘丰老师讲的就是关于很多人以为找乐就是找刺激,这个我自己感触也很深。梁漱溟先生专门也讲过这类的问题,他是这样讲的。


他说糖本身其实不甜,甜是在你吃那个糖的时候产生的,这个甜带给了人一种乐的感觉。但是,我们就是像刘丰老师讲的,在一个低维度上的时候,认为糖就等于乐。以为有糖,就是有乐。那么吃一块糖,很不错,吃两块糖就有两倍的乐。越多,那我就越满意。


但是其实大家非常清楚,你不要说吃1万块糖,你吃1000块糖,就已经没有乐了,已经开始痛苦了,但是人往往想要尝更多的糖。其实我们必须得明白,环境本身无所谓乐。那个东西本身也是无所谓乐,他们搁那儿它甜不甜,你不尝是不知道的。


同样是你买的糖,比如说这是冰糖,那是白砂糖,那是红糖,你得吃到嘴里才知道谁的甜味更让你满意,它是在品尝那个瞬间发生的事儿,但是买的糖放在那,不是就甜了。生命是生动的,是活的,是自然流畅的,是畅达洋溢的,是完全不需要外头一个刺激。


儒门孔学的生活,他不需要外头去拨动,因为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鲜活的,就是灵动的,本来是时时是新的,时时是乐的,乐在心上,人不用去向外找。


如果你抱着一个找,有一个目的性,有一个功利的计较,那这个时候这个乐就没了。如果你放下找的时候,生活的所有变化,所有起伏,所有的问题都会给你流动起来。


最关键是真正要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的情绪上,这个情绪就是要放在你生活的本身,那么生活时时有新,时时就有乐。你被迫宅在家里,看一本你想看的书,也是最优体验。


所以生活就是要把重心放在生活本身,而不是向生活之外去找一个什么路。不然的话,我们找来找去找不着。乐本身不是在外头的,不是感官刺激性的东西,就在这个里头。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特别是跟刘丰老师的对谈,每一个人能不能去想一想,能不能参照孔子的这种对于生活的乐的态度来真正付诸于自己的生活。


不是向外去找,而是真正跟着自己生命的自然流行、自然变化,让我们的生命有情趣、有欢乐。那我先讲到这儿。


刘丰老师:对生命意义的领悟是我们超越所有现实障碍和困境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点。只有你真正启动了你自己跟内在智慧之间联通的时候,也就是跟内在大乐这个能量产生同频的时候,它会随时呈现在你生命的当下。


孔子讲到乐的本质,就是生命持续内在提升,而现实持续保持和谐的这种大乐的状态。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素材

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拼命加载中...
已经到底了

提交成功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我要合作

申请免费试用

您的称呼:

公司:

您的手机:

验证码:

期望合模式:

详细需求:

立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