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

问苍茫大地——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一)

文章发布于:2022-05-19 10:37:43

毛ze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战略家、军事家、哲学家、外交家,而且是一位才华盖世、豪情万丈、经天纬地、博古通今的杰出诗人。

毛ze东的诗词以其大气磅礴的气势、倒海翻江的节奏、博大精深的内涵、奇特瑰丽的想象、七彩缤纷的意象、深沉浓烈的情感,荡气回肠的韵律,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捣毁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认为,毛ze东诗词本身就是一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史诗,是一部用最凝练的语言写就的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在他的诗词里,人们看到了“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感受到了“沉沉一线穿南北”和“秋收时节暮云愁”的沉郁悲壮,分享“齐声唤,前头提了张辉赞”和“黄洋山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胜利喜悦,体验“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国际风云,砥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凌云壮志。这些用炮火、硝烟、红旗、鼓角、雄师、正道、雪野、冰河、红梅、高路为意象,用理想和信念立意,用红旗和鲜血衬底,用雷声和枪声押韵,用炮火和硝烟润色,组合成一幅巨大的中国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让我们酣畅淋漓地穿越在用诗句绘成的历史画卷里,感受生命的壮美,接受灵魂的洗涤,享受审美的愉悦!



 一 鸣 惊 天 


       有志不在年高,自古英雄出少年!

1909年秋,毛ze东16岁。作为离韶山近30公里外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学生,毛ze东早已显现与众不同的胆识气魄,处处彰显着心忧天下志在四方的壮志豪情。


山乡春夜,蛙鼓频敲。夏收时节,听取蛙声一片。古人笔下的蛙是井底之蛙,而少年毛ze东笔下的蛙却虎虎生威,霸气冲天。

请看毛ze东当年写的《七绝·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诗中的蛙,以百兽之王的雄姿独坐池塘,傲然四顾,不言而自威。跳上岸来选择一棵绿树借荫小憇,是为了养精蓄锐,决非出于慵懒和无聊。第一句开局不凡,一个“虎”字让人陡增敬畏,而第二句却近似闲笔,引而不发,似乎诗虽有了虎头,但霸气并未持续张扬,甚至有疲软下滑之颓势。不料接下来异峰突起,惊世骇俗:“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哪是井底之蛙、池中之物的表白,分明是虎啸狮吼般的志向的鸣唱,分明是惊天动地的勇者的宣言!

托物言志,以蛙自喻,是这首诗的巧妙动机。为什么选择青蛙这种毫不起眼的水陆两栖小动物自喻,也许与当时作者在东山学校所处人际环境有关。该校在当地是富家子弟扎堆之所,毛ze东家境并不殷实,穿戴寒酸,囊中羞涩,且朴实率性,颇显土气,因此在同学群中很受歧视,而毛ze东岂是甘居人后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之辈?有道是愤怒出诗人,面对虫类恬噪之声不绝于耳,毛ze东遣豪情于笔端,抒壮志于纸上,用无声的诗句回应那些庸庸碌碌的瓜皮帽小皮袄的嘲讽和藐视,以鸿鹄之志以对燕雀的叽叽喳喳。国难当头,有志者当以天下为己任,别闹!请大家听我说救国救民的大事!


毛ze东自幼对当时社会颇为叛逆,受新潮进步思想的影响,敢于向封建伦理道德说不,而对社会底层的劳苦人民却充满爱心。

儿歌《韶山有个石山伢》唱道:湘潭有个韶山冲,韶山冲边是韶峰。村里有个石山伢,门前有个晒谷坪。下雨他先收别家谷,自家的谷子遭雨淋。石山伢子心胸多宽大,装进了天下受苦人。

毛ze东写《咏蛙》年方十六,正是这一年,韶山冲毛氏族长毛鸿宾趁人之危,将100多担稻谷封存在毛氏宗祠倒卖谋取私利,而青黄不接时饥民急需粮食充饥度荒。毛ze东钻进祠堂侦破了这起损公肥私的案件,立即公之于众。他站在祠堂前指着“毛氏宗祠”的牌匾说,“借祠堂囤粮倒卖牟利,这是给祖宗的脸上抹黑!”

毛ze东的父亲毛顺生生怕儿子闯出更大的祸,把韶山冲的权贵都得罪光了,急忙打发毛ze东去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于是这只蛰伏于池塘的“蛙”有了凤凰涅槃的机会,走出韶山冲,使蛙鸣惊天地意象有了现实的可能,也就有了日后那种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宏愿壮志!


1910年秋,17岁的毛ze东离家外出时,又写下了一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毛ze东颇有唐宋遗风,常常以诗会友,应和互赠。这可能是他赠与他人的第一首诗,他用一种文人间常用的极高雅的方式,向父亲表白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暗示自己探索真理追求理想的决心。他深知勤俭治家含辛茹苦勤劳朴实的父亲十分关注自家的账簿,于是将这首诗夹在账簿中。于是,毛家的账簿里记下了一笔永远无法算清的父子感情账,也记下了属于毛ze东的第一笔为天下劳苦大众求翻身解放的爱心账。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一首借助日本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原诗,重构改写并赋予新的诗魂的作品,由此可见,毛ze东早在少年时代就博览群书兼收并蓄,借他作赋新诗大有点石成金之妙,化腐为奇之功。据当代有关学者考证,男儿立志出乡关,最早为我国宋代词人所写,后来出口而又转内销。

抗日战争时期的《告川康军民书》也曾有“男儿立志出夔关,不杀倭奴誓不还”句。毛ze东的这首诗与咏蛙诗写作时间相距一年,如果说咏蛙诗是托物言志,那么这首诗则是直抒心臆开宗明义地言志了。前两句开门见山,观点鲜明,起势不凡,节奏铿锵。

纵观以毛ze东为代表的那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多是在求学之路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种进步思想相遇,如毛ze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及北京图书馆,周恩来、陈毅、蔡和森、邓小平、蔡畅、何长工、向警予等赴法国勤工俭学,刘少奇、任弼时赶赴莫斯科留学,均是将求学作为探求真理的朝圣之旅,洗涤灵魂之道。

“孩儿立志出乡关”,这个“志”,就是救国救民的大志。“学不成名誓不还”,当头一个“学”字,点明了对真理的渴望。出乡关干什么?学!学什么,学那些有利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先进思想和科学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成名!所谓成名,就是学到精髓,学到通达,学以致用并有一定建树,学到名扬天下尽人皆知。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自然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黑暗的中国寻求光明,为水深火热的人民寻求新生,为灾难深重的民族寻求出路。正是这几个“为”,毛ze东考虑到了最极端的付出,那就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最后两句可谓轻松潇洒笑谈生死,实际上严肃庄重表达了好男儿志在四方,为真理何惜头颅的冲天豪情和无私胸襟。为了全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毛ze东在早在青春少年时就树立了为民舍身取大义、何求马革裹尸还的壮志雄心。
诗中写道“埋骨何须桑梓地”,看似对故乡并非十分留恋,实际上那种桑梓情深的故园情怀却力透纸背流而露之。正是出于对乡情、乡思、乡愁、乡恋的难以割舍和释怀,更衬托出一代伟人少年时代即超乎常人的时代觉醒和历史使命。朦胧意识中似乎有“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担当挥之不去。巨人的家国情怀决定了,这只一鸣惊天的“蛙”不可能蛰伏于韶山冲的方寸池塘,远方的大江大海在邀约,大浪大潮在召唤,从此义无反顾地出乡关,遏飞舟,缚鲲鹏,起宏图了。

·  END   ·
来源:岳阳晚报全媒体  作者 段华
图源网络 编辑/刘柳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素材

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拼命加载中...
已经到底了

提交成功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我要合作

申请免费试用

您的称呼:

公司:

您的手机:

验证码:

期望合模式:

详细需求:

立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