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

一个知天命的人,具有超越常人的力量

文章发布于:2022-01-14 18:13:11




在《论语》里,孔子两次直接谈到“天命”。并且把它和君子的基本修养结合在一起。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天命存在吗?


我们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天命是不存在的,是迷信。其实,孔子所说的天命,第一,它客观存在;第二,它不但不是迷信,还是正信。


那么,孔子的“天命”,到底有什么内涵,我们现在不能确切地知道。但是,大致应当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天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先我们而存在,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


比如,我们生在地球上,生在中国,这就是天命。我们生而为人,这也是天命。我们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有这样的父母、兄弟、姐妹,这也是天命。这一切,都是我们必须认知和认同的,必须无条件接受的。


接受了这些之后,我们还得尽相应的责任,这就要讲到天命的主观方面了。主观方面是指,天命包括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人的出处穷通等丰富的含义。


也就是说,能认识到人是有道德使命的,即,人不仅是一个道德的存在,从而区别于一般动物;而且,人还负有建设道德世界的责任。




孔子知天,天知孔子


如果说,《论语》开篇第一则是孔子不惑之年的宣言,那么,下面这一则就是他知天命之年的宣言。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

语·宪问》)




孔子感慨:“没有人了解我啊!”好像有一丝寂寞,其实是大欣喜。


“莫我知也”者,不是遗憾之言,而是得意之言。为什么?因为后面回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上达天命,下行天道(也是自身人间使命),此种境界之上,只有与天地晤对了。


孔子知天,天知孔子。


只能与天地晤对,当然有寂寞。能与天地晤对,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一个知天命的人,具有超越常人的精神力量。


说得极端一点,人的精神力量的来源,就是对天命的认知、敬畏与自觉履行。


一个只有自我功利盘算和追求的人,只有欲望的力量,而不可能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


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知其不可为而为


我们来看看,知天命的孔子,有着哪些精神力量。


第一,天命赋予孔子义无反顾的使命感,是孔子精神力量的来源。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子路在石门(曲阜外城的城门)住了一夜。早晨负责开启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儿。”这人说:“是那个明知不可能成功而仍要坚持去做的孔氏吗?”




钱穆释此章曰:


孔子之知其不可为而为,正是一种知命之学。世不可为是天意,而我之不可不为则仍是天言。道之行不行展命,而人之无行而不可不于道亦是命。(《论语新解》)


人接受自己的命运,不是消极和被动的,更不是指一切听从命运安排,自己袖手旁观,束手无策,随波逐流。恰相反,是指对于自身命运的义无反顾的担当:既然这份重担是自己的命,那就无怨无悔担当它,任劳任怨完成它!


俗人常常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为愚蠢。其实,孔子已经“知其不可”何来愚蠢?已经“知其不可”却又“一意孤行”的“为之”,这就显示出一种伟大的、绝不平庸的、孤绝的人格与精神。这是人类精神超绝一切生物之上的证明。有此精神,人才可能由凡入圣,优入圣域。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精神的定评。





不怨天,不尤人


第二,不怨天,不尤人。


此前我们说过,孔子的学生公伯寮对季孙斯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失去职务,导致季孙斯对孔子失去信任,对孔子在鲁国的失败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当子服景伯把这事告知孔子,并说凭他的力量可以把公伯寮的尸首摆到大街上示众的时候,孔子说:“我的道能得到实现,是天命;我的道将被废掉,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


孔子的意思是:既然人有天命,人在人生旅途中所碰到的一切,无非是天命的一部分。公伯寮何尝不是我命中注定要碰上的呢?既然如此,我又何必怨他呢?他是我的命啊。


天命让孔子通达,宽容,善待一切,包括自己的对手。





淡泊宁静


第三,淡泊宁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什么叫“不义富贵”?就是无视天命强取富贵;什么叫“不以其道得之”?就是不合天命非法得之。


富贵如果是我们的命,得之,好。

贫贱如果是我们的命,受之,也是好。

粗茶淡饭喝凉水,如果是命,何碍我们的欢乐?

肥马轻裘享富贵,如果不是命,又何益于我们的欢乐?

君子的天命是:居仁由义。(孟子语)


如果世道好,居仁由义就会富贵,那真是大幸福,我们笑而受之。


如果世道不好,居不仁由不义才能得富贵,那真是大不幸,我们就笑而却之。


君子有仓卒急迫之时,有流离困顿之时,但君子既然承担了安顿天下的使命,他就必须永远与“仁”同在。


这就是知天命!


孔子告诉我们说:“我的道德使命、历史使命是“仁”,走在这条道路上,造次也好,颠沛也罢,我义无反顾,奋然前行!


奋然前行的他,随着天命之年的到来,孔子将履行一项新的人间使命。





小成与大成


从37岁一直到50岁,这14年的时间,孔子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他主要的精力放在办学上,教学生。当然,教学相长,他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孔子后来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大成”相对的词叫“小成”。“小成”就是学会了一门技术、一项技能。什么叫“大成”?就是人格精神的修养臻于完善的境界。


所以孔子这14年,“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已用。”(《史记·孔子世家》)世界把他忘了,他也好像忘了世界,从37岁至50岁,他只是和他的学生们厮守,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但天下汹汹滔滔,礼坏乐崩。而孔子的名声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他的期待越来越大。孔子不出,于苍生何?


一般人想不通: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有人问孔子:“你老先生为什么不从政?”


孔子笑着说:“哪里哪里,我这样做,也是为政嘛。”


有根据吗?有。


《尚书》上说:“孝啊,悌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不就是从政吗?


孔子后来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极大,但是,这种影响不是来自于他的从政实践,而是通过他的思想去影响政治,他最终成了“万世师表”。


中国几千年的政治都受他的影响,我们说孔子不从政吗?他其意不仅在他那个时代从政了,可以说,直到今天他还在“从政”。


孔子一直没有离开我们,他一直存在。法国哲学家萨特就讲过:“伟大的历史人物由于他一直在影响历史,所以他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他不是一个死去的人,他只是一个能载之师表席者。”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素材

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拼命加载中...
已经到底了

提交成功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我要合作

申请免费试用

您的称呼:

公司:

您的手机:

验证码:

期望合模式:

详细需求:

立即体验